預售案讓利空間大於成屋案,更使購屋客向預售案靠攏,成屋案推案量體大減。據統計,北市2014年6月30日前,共有24個新成屋案,今年同期卻僅有5新成屋案,總銷金額自270億元縮減至不到20億元,量減約9成。北市除「興雅BCF」、「和平大苑」這類頭已洗一半、沒辦法回頭的建案,會推成屋,其餘幾乎皆循成屋、或邊建邊售模式推案。
吉美建設總經理林進輝指出,根據建商公會內部調查,同樣顯示囤房稅於房價,並無實質抑制作用,「這只是一條徒增建商成本的惡法。」林進輝說,房子蓋好後賣不掉,或許肇因於產品定位與時局不符,也因北市新房持有稅高,民眾出手意願低,加上建商取得成本若高,難大幅降價,「北市府曾提給1年2%的寬限期,但事實上就算給3年,房子都不一定能賣光。」
《住展》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分析,無論從新案降價的幅度、或是新成屋、預售屋推案量的增長,整體房價趨勢,顯然朝自由市場修正方向前進,囤房稅僅是增加新成屋建案稅負,對於價格干預的程度看似不大。
何世昌表示,新公開的預售屋案,讓利最有感,如太平洋之森、忠泰鳳磐等案,顯示預售屋價格下跌,是房市景氣造成,所以一公開就讓價,並不是等建案接近完工、將被課徵囤房稅才降價。由北市新成屋降價幅度不大的結果來看,何世昌認為,新成屋課徵囤房稅已適得其反,確實有修正與檢討的必要。
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系副教授楊宗憲認為,建商降價求售,雖可減低囤房稅負擔,卻可能產生更大損失,如已購客的反彈等,致使成屋價格產生僵固性,單一囤房稅實難收抑制房價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