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實,台灣經歷過戰後嬰兒潮與經濟高度發展,這些年,台灣不只人老了,房子也老了。內政部的屋齡統計顯示,今年六月房子屋齡中位數廿七點九歲,平均屋齡廿九點五六年。其中,超過四十年屋齡的房子占比達兩成一,廿年到四十年的房屋占比超過五成,顯示不只是老人,老屋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這也無怪乎政府將「長照」和「都市更新」都以最高規格處理,目前在法令與執行上也有初步雛形,身為房地產業者,我不認為房地產市場將會出現泡沫化,反而認為房市將會因為人和房屋的高齡,產生新的契機和新的激盪。房地產業將出現值得注意的三大趨勢:
第一個趨勢是人性化。由於高齡者與高齡屋成為市場大宗,業者在對於年長客戶必須有更人性化的服務與關懷,高齡屋也必須從強調房價,轉而對住宅內部規畫與周邊機能性的著墨。
第二個趨勢是科技化。目前消費者買屋賣屋,已經因為科技而縮短距離,下一步因應高齡化的人與房屋,可以透過科技做到遠端照護,或是外設電梯等方式,某種程度可滿足民眾對居住需求及居家照顧。
第三個趨勢是跨界化。在市場以高齡者與高齡屋為大宗的同時,也意味著房產業者將有機會與醫療、長照等和人息息相關的產業跨界結合,提供民眾更便利的生活。
每一個時代都會有當下時代的考驗,歷練勢必能夠帶來重生,無論對市場或是對產業,以及每一位身處其中者,經過淬鍊之後,市場或產業都能找到新的方向和出路。(記者陳美玲整理)